Human Face_Self-Portrait
Human body reflects consciousness as existence of being in world which truly spiritually connects ‘I’
Portfolio Items
Human body reflects consciousness as existence of being in world which truly spiritually connects ‘I’
通過攝影,我們進入了平靜的死亡。
Believing Is Seeing 21世紀;一個資訊科技大爆炸的時代,短短幾年間,科技革命性的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人工智慧的應用也改善了我們的生活,網路連結各種不同的媒介,觸及無遠佛屆的世界,同時透過各式各樣的社交平台,認識來自世界各地不同的人們、不同的文化與思想,在我們進入虛擬的世界之中,開始建立自我的數位自我,產生各種不同的數位面貌、視野觀點、虛擬人格。 網路與社交平台帶領我們走到一個無遠弗屆的世界,每一個虛擬瀏覽行為都被清楚記錄,背後的程式演算法帶向我們所相信的世界觀,逐漸改變我們以往所認知的現實,充斥著真真假假的信息與影像,我們被擺置在受限的世界觀,新聞視野與知識觀點。 在當今世代之中,數位軌跡將我們累積成一個完整的資訊生命體,訊息可以被竄改,知覺可以被侵入,習慣真假虛實的世界和世界觀,畸型的媒體資訊所圈養著、餵食著,像是被巨大的同質化框架所套籠,開始天真美妙得思考著、注視著這個被美化和屏蔽的世界。是日復一日的喪失辨別訊息的能力,抑或是喪失了自我意識,如同機器人般的接收零與一般固定指令,灌輸進入我們的肉體成為一個乘載過濾訊息的機器生命體。 在這個作品中,每個觀眾隨機戴上藍或紅的濾鏡眼鏡,進入如同溫室般美麗舒適的空間,觀看著被塞選過的視覺影像,可見與不可見之間,猶如演算法所刻畫出的數位自我。所建立的虛擬世界之中,觀者就如同畸型般美麗的金魚自由地遊走在一個受限的框架之中,操作遙控器自由地觀看著過濾訊息的電視頻道,無法辨別的真假植物充斥其中,機器透過臉部追蹤的方式記錄下我們的影像識別和視野,遮蔽我們的視野同時也能使我們消失於機器之中。 Digital Selfie disappears in the world 透過觀者所戴上的濾色眼鏡,我將在可見與不可見之間,成為一個被消失的個體。 Television
言談具有意義,並以語言所表達出來。即使人類聽到無法理解的外語時,並非單純的聲音,而只是尚未明白卻具有意義的語言文字。 (Heidegger, 1927) 人類以數位的軀殼穿梭於機器之中,替機器建立資料庫來接觸我們的世界,我們如同機器中的幽靈,機器如同注入靈魂的生命體。人類透過語言符號建立對事物的認知,使用語言和文字與他人互相溝通,同時人類也用相同的方式和機器之間能夠互相傳遞資訊。在這個作品中,透過對機器語言的收集,這些機器語言符號如同未知的外語,透過賦予意義和解釋,以語言符號系統來建構出機器視野中的世界,達到人類和機器彼此認識溝通的可能。 Semasiographic writing_Language of Machine 阿拉伯數字中的1,2,3,4 同時可以被許多不同的語言表示,同時卻擁有相同的意義。而漢字同時被日文與中文使用,相同的漢字卻能對應出各自語言中,而有不同的意義。 How does machine recognise us
我們將虛擬與真實對立; 目前必須糾正此術語,此術語並不精確。虛擬並非與真實對立,而是與現實對立。虛擬是潛在的,而且虛擬是完全真實的。 (Deleuze,1968) 從類比到數位的時代,訊號都是透過傳遞和轉譯呈現於螢幕裝置之中,成為連接人類與機器視野的重要橋樑,同時傳遞相同訊號在不同的載體上展示出相同的影像和訊息。 當人類透過各式各樣的媒介進入到虛擬的世界時,不同的數位軀殼和面貌也同時已訊號的方式傳遞到各個虛擬平台之中,而這些數位軀殼能夠同時穿梭於不同的媒體,使得這些數位外貌能夠存在於世界之中。人類是否將可能如同工業革命後的產品,在虛實世界中同質量化地大量生產與複製後,成為比真實世界中更真實的擬仿物,而被擬像謀殺的真實實體,最終迎向消逝靈光的「真實」自我。 在這個作品中,透過即時錄像和三維影像掃描嘗試詮釋出機器視野中的人類影像,將人類的虛/實像如同產品般複製生產於數位以及印刷媒材之中,觀看著虛擬與現實交集於真實世界。 Digital Appearance 我們所擁有各式各樣的數位足跡,也因此擁有許多不同的數位外貌,我們的數位外貌如何呈現在不同的媒介和裝置之中。 We have various digital footprints on
We are always looking at the relation between things and ourselves. (Berger, 1972) AI技術中的深度學習具有生物般的學習能力,透過龐大的資訊基礎與人工校正,人工智慧是否有可能像是人類嬰兒的成長過程,透過學習產生與人類相同的自我意識與心理狀態,或是如同John Searle的中文屋論證,反駁人工智慧具有產生人類心裡狀態的可能。在這個作品中,將以程式語言以及回答指令,建構出具有即時且互動能力的機器生命體,透過機器學習中的破碎身體影像,分裂的身體影像如同人類嬰兒初步認識的身體符號,已不如以往的身體活動,凝視著、專注著重新經歷身體。
正因為要有林林總總的部分才能組成一個完整的人,其中的每一個部分又要有千差萬別才能構成一個迥然不同的人,擁有異於他人的面容,下意識的聲調,夢醒時所看見的雙手,對於兒時的回憶,對於未來的規劃,都是構成我的一切。 (Ghost in the shell, 1995) AI技術的發展與應用即將帶來許多的可能性,克隆複製人(cyburg)將有可能以人類的面容和體態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重新定義人類對於物種的界定,挑戰著人類所擁有的價值觀。面對科技的推演中,人類透過反思再次理解個體的獨特性。在這個作品中,以法國現象學家梅洛龐蒂的知覺現象學為基礎,探討語言、文化、社會中與人類生活中的相互關係連結。透過身體的知覺感觀所建構的經驗,回歸到事物的原點,以一個直接卻獨特接觸世界的載體,理解如何觀看與認識不同於自我的面容、外貌與環境,拼貼出每個個體獨特的局部,如同鏡像般反射出自我的外貌印象,意識到每一個個體。 Appearance Faces denote the culture that surrounds them,